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Rady (睿導)

【班恩回家】―― 人性的薄冰之旅

已更新:2022年7月21日



聖誕節的早上,伯恩斯家正準備開心地迎接節慶,卻迎來了一個意外的訪客,他是班恩,荷莉·伯恩斯前段婚姻的長子,班恩的出現,讓妹妹艾薇與繼父尼爾非常緊張與不安,因為此時的班恩應該正在勒戒中心,進行戒毒,按照計畫,伯恩斯一家將於明天去探訪他,班恩卻打亂了這一切,讓原該平靜圓滿的家庭節慶多了分隱憂。


荷莉是位中年婦女,她的前段婚姻讓她有了長子班恩跟次女艾薇,但婚姻的不幸卻讓她的生活深陷泥沼,而迫使長子班恩必須在成長過程中承擔著照顧母親身心的壓力。荷莉離開前夫後,有幸遇到了現任的老公,非裔美籍的尼爾,並與尼爾又生了一兒一女,尼爾深愛著荷莉,甚至願意付錢讓深陷毒癮的班恩去昂貴的勒戒所進行戒斷治療。


對於班恩的回家,荷莉與尼爾意見相左,身為人母的荷莉,當然希望意外回家的兒子可以一起在家和樂融融地享受一個白色聖誕節,但尼爾跟艾薇對於過去兩年班恩在聖誕節製造出來的意外災難心有餘悸,認為真正的愛不應該是縱容,如果真的為班恩好,就該讓他回勒戒所,遠離所有誘惑與麻煩,避免讓戒毒療程功虧一簣!


但在母親的淚水攻勢下,全家還是妥協了,同意讓班恩在家度過這個聖誕節,但前提是荷莉會24小時看管著班恩,班恩絕對沒有獨處的時間,以防堵一絲一毫的誘惑……


然而,這一切有如此容易嘛?隨著班恩的回來,他過去的那些黑歷史也正伺機反噬著,伯恩斯家將會面臨怎樣的處境呢?!


本片是久違的奧斯卡影后茱莉亞·羅勃茲的新作,飾演愛子心切的母親荷莉,一如片商說的,茱姊姊在影片後半段一直處於一種誓要哭垮長城的美國孟姜女狀態。


而導演是《非關女孩》、《非關男孩》的編導彼得·海吉斯,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男主角盧卡斯·海吉斯正是導演的兒子,也是父子兩繼《老爸行不行》後再次合作的佳片。


故事是一個簡單的小品,沒有太多花俏的技巧,就很平實地講述了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面臨身染毒癮的小孩的艱難處境,而且一如導演說的:「與其說我在寫這個故事,不如說是這個故事在告訴我該怎麼寫(註一)。劇本寫得非常順利,可說是一氣呵成,對我來說是非常罕見的狀況。」本片也讓人覺得一揮而就、流暢通順!


電影篇幅不長,但在這麼微觀的一天中,卻也提及了許多美國社會正在面臨的諸多社會現象,第一個當然就是毒品氾濫的問題(還有為數更多的酒癮問題);然後是藥物氾濫的問題(美國人靠吃各種奇怪的藥來維持健康的假象);還有種族問題(尼爾提到,班恩很幸運,因為他是白人,如果是個黑人的話,他早就被抓去關了!而不是送勒戒中心);以及中產階級家庭經濟的困境(可以說一個家庭只要出現一個癮君子,不論哪種癮,或有人深陷重大疾病,這個家庭大概就毀了。)


這些殘酷的社會現象都具體而微地呈現在麻雀的俱全五臟中,可以透過一種微觀的方式,宏觀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美國的整體社會氛圍與文化底景,這也是讓本片雖是在探討私領域的一家之痛,卻也折射出了一個國族的癥結與脈絡。


本片讓人印象最深刻、也最讓人心痛的是毒癮患者在戒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人性煉獄之旅!片中的母親荷莉自然是採取嚴厲但包容的姿態,選擇相信兒子,給兒子鼓勵,讓兒子有足夠的信念去克服毒癮,但兒子給母親的反饋卻是:「千萬不要相信我們(毒蟲們)!我們就是一群不知羞恥、毫無底限的「渣」騙者!」


因為所有的毒癮患者為了能夠吸毒,什麼惡劣的事、無恥的謊言都說的出來!


這是多麼沈痛的人性處境:自我否定!這邊讓我們看到毒品徹底擊潰了身而為人的基本的自尊與道德底限!對我來講,這才是毒品最大的危害:剝奪了人類的尊嚴與自我價值感。


但是,就戒毒來說,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必須如履薄冰!因為毒蟲必須不斷地自我懷疑、自我質疑,認清自己的意志不堅、揭露自己的卑劣想法與行為,如此才可能安全抵達終點!


是的,如履薄冰,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處世之道,意思是,我們慣常對自我充滿自信,認為我們一定可以的,我們一定不會受到誘惑的(不只是毒品的誘惑,各種欲望皆然),但卻忽視了每個人心中深不見底、宛如的馬里亞納海溝的慾壑!只有當我們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軟弱、無力、易碎與不可信,才有可能安然度過各種欲望的泥沼與海嘯(泥沼是指欲望的難以掙脫,且不斷陷入;而海嘯則是指欲望來襲時撲天蓋地與毀天滅地的力道)。


片中另一個讓人思辨的段落是,當兒子向母親自白自己曾誘拐一名少女吸毒,並導致最後少女死於毒癮的罪咎感時,母親對兒子講了一番有違道德的話(大意):「這不能怪你,因為當你給他毒品時,你是希望她像你一樣快樂的,那時的你,真的相信吸毒就是世上唯一快樂的事呀!」


連兒子聽到這番言論,都難以接受自己的母親怎麼會說出如此卸責、開脫的話(相對於母親之前在購物中心詛咒著讓自己孩子染上毒癮的人,是何其強烈的對比!!),這段話聽起來似是而非,當然,也絕對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但是身為母親,眼見自己的孩子即將被罪咎滅頂時,卻又不得不說出這番話,來當作他生命最後的浮草呀。


也因為這兩段描述,讓我更喜歡本片了,因為他讓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宛如聖女貞德的母親,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怨懟、更有人性兩難處境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偶爾有些讓人疑義的言行,但她就是拼盡全力要把兒子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的尋常人母呀,換作多數人,也可能如此這般吧。


接著,我們來探討班恩吸毒的起始點,因為毒品已然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嚴重問題,只有正視毒癮者的「第一步」,才有可能預防與阻止。班恩告訴母親,青少年的他「無法感受到存在、安全」,但毒品卻給了他這些!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但我也不想過度簡化成癮的過程,因為還有非常複雜的各種可能與面向),單以這個面向來說,如何讓他(青少年)認知到生命的價值,創造自我感、存在感,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的、被需要的,可能是防堵毒品的第一道牆,甚至是最後一道關卡吧,這也值得天下父母好好思索。


下面分享一句片中常引用的戒毒者互相鼓勵的話:

「Works if you work.」 ―「 努力,就會成功。」


(以下是雷區)

最後,我要探討一下本片的結局,如果你還未看過本片,並不想知道結尾,請就此打住!


其實影片結尾收的有點嘎然,我想多數觀影者都跟我有一樣的突兀感,突然看到字幕跑出來,感覺應該還有點什麼才是,卻就此打住,但後來想一想,這也是最好的結尾,因為導演沒有想要硬安上一個假的希望、假象,讓觀眾覺得只要度過了這一天,一切就好了。世事哪有如此簡單的呢?!本片的結尾彷彿在說:一如所有的毒癮者一樣,一切都還「在路上」!但重點是,上路了嘛?!


註一: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作歷程,幾乎所有創作過長篇作品的作者都講過類似的話:「不是我在創造角色(或這個故事),而是它在告訴我該怎麼寫。」

特別提出來這個點的原因是,如果有志於創作,這是一個必然會歷經的一種「潛意識開發與對話」的過程,新創者必須想辦法讓自己體會或進入這樣的經驗或心境,那麼,方向跟前路就清楚與明確了。

48 次查看0 則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