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Rady (睿導)

【史帝夫•賈伯斯】 ―― 見微知著,讓我們反觀自己生命中的隱微細節吧


1984年,史帝夫·賈伯斯正意氣風發地準備他的「神奇寶貝」―― 麥金塔電腦問世的發表會,他堅信這是未來電腦的先驅,他將利用這個小小的盒子改變世人對電腦的印象,進而改變世界!


但在發表會的後台卻是狀況連連,先是他希望麥金塔能開口說話,但工程人員卻遲遲無法搞定這個「橋段」。再來,他與合作夥伴沃茲·尼克的意見相左,沃茲·尼克希望賈伯斯能夠「人性化」地在發表會上感謝幫公司賺進大錢的工程師們,但賈伯斯卻鄙棄這個在他眼中「早該淘汰的過氣電腦」團隊,因此堅持不肯在新品發表會上提到「舊的」過期商品。然後是他的前女友帶著賈伯斯矢口否認的「女兒」來要錢。最後則是賈伯斯的好戰友,蘋果電腦的市場總監裘安娜不斷要求賈伯斯別公佈他過於樂觀而高估的「麥金塔」銷量……所有這些事都在賈伯斯即將上台前的重要時刻接踵發生,賈伯斯該如何順利完成這次的發表會呢?


沒想到麥金塔推出後,銷量卻不如預期,導致蘋果電腦嚴重虧損,賈伯斯更被自己一手創建的蘋果電腦趕了出去……


相隔四年後,1988年,離開蘋果電腦的賈伯斯創立了另一個新興的品牌「Next」,「物」如其名,賈伯斯再次要宣告下一代電腦的誕生,他精心要求團隊設計了一個「完美的黑色盒子」,要將電腦帶入「現代工藝設計的行列」。


再次的,在商品發表會的後台,賈伯斯面臨著各種挑戰。先是蘋果電腦的舊同事來看他,希望幫他加油打氣,卻遭到他的冷嘲熱諷。同時,蘋果電腦的現任總監也來看他,希望冰釋前嫌,將賈伯斯被趕出蘋果的恩怨做一了結,但賈伯斯絲毫沒有自省能力,仍然傲氣十足,誓言要改變市場、改變世界。這是一場他精心籌謀的「王子復仇記」,目的是希望日益頹敗的蘋果公司能夠將他以及「Next」收購回去。但沒人知道的祕密是,「Next」電腦真的只是一個徒有其表的完美黑色空殼,裡頭尚且沒有足以讓其運行啟動的驅動程式……


果然一如賈伯斯預謀的那樣,蘋果高價迎回了賈伯斯,因為只有他足以拯救式微的蘋果電腦。


1998年,又隔了十年,賈伯斯憑著自己的過人意志力與強迫症般的控制欲,讓蘋果電腦起死回生,這次,他再度站回科技產業的風口浪尖上,準備真正屬於未來世界的電腦:終於將電腦昇華為高科技藝術品了!這是「iMac」的發表會。


但在這個迎接人生最高峰的起始點時,他的人際關係依舊一塌糊塗,女兒怪他不肯替自己支付學費;朋友怪他太過自信與無情;連多年戰友裘安娜也對他質疑、發飆;但賈伯斯依然做著自己,將iMac帶到了世人的眼前,讓蘋果電腦正式成為第一個3C業界的精品品牌!


其後的歷史,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賈伯斯成功推出了iPod、iPhone以及iPad,讓蘋果電腦的市值躍為全球第一的公司,然後他也勢必成為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會在人類歷史上留名的商業巨人……





這是繼幾年前的「賈伯斯傳」後,好萊塢再次推出的賈伯斯傳記電影,只是這次的呈現比較不像是一般的「傳記」電影,因為編劇艾倫·金索自己給這個作品下的註解是:這是關於賈伯斯生命的「印象派肖像畫」,意思是,編劇並沒有要忠於華特·艾薩克森撰寫的暢銷書《賈伯斯傳》的原著,他要做的是一次大膽的藝術創作,一如賈伯斯對3C產品藝術性的追求那樣。但是,這也不代表編劇「濫用」了自己的想像,事實上,編劇認真讀完傳記後,將賈伯斯的生命拉出了幾條重要的人際脈絡,然後一一去訪問這幾個賈伯斯身邊的親近人物,再從中提煉出值得「改編、渲染」的元素,創作進這個結構特殊的人物傳記電影中。


導演則是鬼才導演丹尼·鮑伊,他之前幾部作品《猜火車》、《貧民百萬富翁》、《索命記憶》都膾炙人口,這次他再度發揮了無限的創意,將這個傳奇人物的人生三個重要時刻呈現了出來,以「微觀」的方式去「宏蓋」了這個世人皆知的重要人物的某些人性特質與性格面向,就是這些見微知著的細節,讓賈伯斯成為了賈伯斯。丹尼自己受訪時,說過一句非常反諷的話:「賈伯斯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與人際脈絡,但他自己的人際關係卻是慘不忍賭!」這也是本片最大的內在戲劇張力來源吧:就是看看影響世界的巨人背後不為人知的黑暗面相!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台詞尖刻而幽默;演員表現亮眼,激出各種亮眼火花;創意十足,可以說再次開創了「傳記電影」的新形式。


我是說,賈伯斯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還有一本幾乎所有21世紀的商界人士必讀的巨厚無比的《賈伯斯傳》在那裡「圭臬」著,要如何有新的觀點切入這個故事,是很需要勇氣與創意的,而這部片的主創者做到了!他大膽地用了三個最具戲劇性的人生切段點來呈現這個巨人的生命特質,這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彷彿告訴其他創作者:「別被真實框住了!藝術源於真實,卻更要超脫於真實的束縛。」


這裡有個有趣的點可以提出來讓大家思考,這部片如果給了我們什麼啟示,那麽就是人生其實是可以「見微知著」的,意思是,從這三個人生的片段,創作者告訴了觀眾「賈伯斯之所以成為賈伯斯」、「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他的生命能量源於何處,也許他有強迫症、有偏執狂,甚至不近人情,但無可否認,他的確改變了21世紀的人類科技的某些面向,但這些「大的」人生歷史,其實是可以從小小的生活細節就「微觀」出來的。所以,我們是否用這種「微觀」的角度來「宏觀」自己的生命呢?如果,你要有機會將自己人生的故事改編成這部電影,那麽,能夠抽出來的人生三個切面是哪三個呢?又,你是否注意到現今的自己的狀態(無論成功與否),是否都能連結到自己生活中那些隱微的待人接物的細節上呢?千萬別放過自己呀!「魔鬼藏在細節裡」,也許不盡然是在講這個人生切面的思考,但也許也是一個人生命宏觀的指標點!那些我們常常忽略,認為微不足道的處事(世)心態與慣性行為,其實早已經將我們的生命劇本謄寫好了,只是自己還未知覺罷了!所以請好好檢視那些累積成今日自己的生活細節吧,只能說,很多人都想成為賈伯斯,卻很少人用他那樣的方式去生活、去對待生命(不論好與壞的方式)。


最後,回到電影的部份,因為前面提到了本片開創了「傳記類」電影的新思維,所以就順便提一下我眼中21世紀同樣重要的兩部傳記電影,供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部是同樣改寫了傳記電影敘述體的2005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故事講了偉大的南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的故事,但創作者選擇了在他踏上革命道路之前的一段常被忽略的「青春歲月」的旅程來講這個故事,但就是這趟無人提及的生命旅程影響了他後半生決心投入革命至死不休的生命意志。這是很重要的嶄新敘事觀點。





第二部則是2006的《黛妃與女王》,嚴格講起來,這不算真的傳記片,但是主創者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將真實的紀錄影像與杜撰的女王生命片段做了天衣無縫的接合!一樣讓我們一窺英國近代最受愛戴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某些生命切片,透過這些短暫的片段,我們可以宏觀地理解為何她能成為最受民眾愛戴的女王,我個人覺得,有是非常大膽與創新的「傳記電影」實驗。


綜觀以上三部「類傳記」電影,主創者都大膽發揮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與思維去重構了一個真實人物的生命片段,所以,「大」(宏觀)不見得是好的,有時「小」(細節)才是影響一部作品能否流芳、傳頌的主因呀!僅用這個觀點與所有有志於創作的電影人們共勉之。


27 次查看0 則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