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Rady (睿導)

【水底情深 】――上愛若水



1963年的美國,正陷在與蘇聯的冷戰氛圍中,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 ―― 象徵自由的資本主義市場與共產國際連線的對峙,兩大陣營各自打著自己的主張與理想,企圖建立心目中的烏托邦――前者是自由意志的極大化,後者則是人人平等的均富社會。


美、俄兩國身為各自陣營的首領國,陷入了科技競賽的惡性循環中,比核武、比高科技、比誰先上太空……也因此,兩國各自創造了不少「科技黑歷史」。


伊萊莎是美軍祕密實驗室的一名清潔女工,她與一般女工不同的是,她還是個啞巴,幾乎完全無法與常人溝通,在整個實驗室裡,唯一能懂她的手語的是另一位黑人女性清潔工瑟達,因著伊萊莎的弱勢身份,讓瑟達總是特別關照她。

除了瑟達,伊萊莎在生活中還會「溝通」的另一個人,就是她的鄰居蓋爾,蓋爾是位年邁的同志畫家,也是另一個社會邊緣人的典型,除了遭到解職,生活中只有伊萊莎跟幾隻貓陪伴著。


一日,祕密實驗室運來了一隻從亞馬遜河被抓回來的神秘生物,據說亞馬遜的原始部族將這個神秘生物視為「神」,但在高度文明的人類眼中,這隻神秘生物的價值可遠遠超過了神(至少牠有機會讓人類科技飛越到另一個層次,而看不見的神,連「存不存在?」,都還是個大問號)。


隨著神秘生物到了祕密實驗室的是保全主管理查·史崔克倫,他是一位冷酷無情的大男人主義者,崇尚男性、武力、威權與暴力,堅信這是個拳頭與實力說了算的世界。


伊萊莎對神秘生物有著莫名的好奇與好感,也許因為她完全能夠同理神秘生物被關在陌生環境的寂寞情狀,一如她身陷於一群與自己毫無交流的常人中,唯有邊緣人能夠理解邊緣人,於是伊萊莎與神秘生物逐漸發展出了獨特的感情,伊萊莎甚至帶著留聲機到實驗室,放給神秘生物聽,然後兩人的靈魂似乎共舞著。


但好景不長,伊萊莎聽到了長官對神秘生物的研究計畫,要將牠解剖來好好研究!於是伊萊莎展開了拯救神秘生物的冒險行動……

本片入圍本屆奧斯卡13項大獎,堪稱是目前奧斯卡的重量級大片,導演則是以《羊男的迷宮》、《地獄怪客》而聞名於世的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


根據導演自己的說法:「水的形狀隨著容器而改變,如此溫柔,卻具有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愛也是,不管是男、是女或其他生物,無論什麼型態和模樣,愛都可以包容一切。」(所以片中以水的各種型態來象徵愛存在的各種形式,若對比老子的思想,就是「上愛若水」―― 祂不該有固定的型態、模式,應該隨著個體、環境、歲月而不斷流動、成長、昇華,但萬變不離其宗,本質仍是「愛」,只是可能更像一種神性的愛。)


而片中的那隻水底生物,是導演自掏腰包,花費數十萬美元,請好萊塢的塑型專家不斷雕塑、實驗,歷時九個月而創造出來的結晶(尤其還要區別於導演的另部作品《地獄怪客》中的魚人,亞伯)!據說導演夜晚常把新塑好的模型帶回家,給家裡的女生們「鑑賞」,直到每個人都覺得這隻神秘生物是「可愛」的、親近人的為止!


光憑著這樣的用心與細膩,也因此打造出如此精緻、逸美、夢幻的精品。


而我對本片的定義是:真實血腥童話。


童話的部份,無須贅言,因為整個故事都宛如童話故事般美好、單純(單純指的是如此善惡黑白分明,愛情與友情又如此純粹);血腥的部份,則是導演擅長的部份,一如《羊男的迷宮》的風格,大家都說吉勒摩承襲了《百年孤寂》以降的南美魔幻寫實風格,幾乎他的每部作品,都有這種亦真亦幻的、擺盪於真實與魔幻之間的詭祕元素,但他的魔幻又顯得暴力與血腥(片中的血腥場面可不少!這是少現於童話故事的場面);最後,真實的部份,這層真實逸脫於「現實世界」的真實,更像是「潛意識」的真實,描摹的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深沈實面 ―― 每個人都渴望溝通,渴望被了解,渴望愛與被愛,但又都獨自活在自我形塑的孤寂場域中。


片中雖然只有伊萊莎是無法與外界順暢溝通的情狀,但其實好友瑟達與丈夫的狀態,不也是另一個伊萊莎嘛?瑟達滔滔不絕說著話,但丈夫卻置若罔聞,這種單向溝通的孤立處境不正是伊萊莎的處境?鄰居嘉爾是另一個無法與外界順暢溝通的案例,他雖然生理正常,但囿困於自身的性向,而無法找到情緒的出口,終日只跟一群貓窩在自己創作的世界中。史崔克倫也是一個無法溝通的案例,雖然有妻小相伴,但大概無人真的知曉他的內在!德米特里博士的處境就更不用講了,一個臥底,孤身在美國的景況,可想而知,更莫說伊萊莎是一個每日晨起就「按表操課」般自慰的女性,她對性的渴求,對愛的需索,一如常人那樣,而且導演如實地呈現了出來,毫無避諱與隱匿!這種種劇情安排,都超越了魔幻的外衣,直觸及了人類情感最赤裸、最真實的面向,這是我說的「真實」。


片中最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伊萊莎與神秘生物的溝通與感情是超越了「語言」的,但片中真正讓人思索的也是這個,因為從頭到尾導演都沒有替男主角(那隻神秘生物)安上一個名字!這看似微小的細節,卻是一個顛覆整體的點睛之筆!


意思是,絕大多數的情感經驗,我們會讓相愛的彼此互相認識,而且認識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介紹,讓對方知道「我的名字」,讓對方可以順理成章在這個世界裡,有個專屬的符碼能夠與自己的生命連結,透過這個名字,我們開始認識對方。在多數的此類作品,男、女主角也會給對方取個「小名」來定義對方(比如于仁泰導演版的《白髮魔女傳》中的卓一航給狼女練霓裳取的名字一樣),因為名字這種「識別系統」,正是人類文明建構起來的底層架構,透過命名(符號),我們開始區別了你、我、他,區別了群體與個體,開始有了「我」的概念,這可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一小步」呀!(不信的話,下次大家可以試試看,你跟一個人試著約會,但從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也不知如何呼喚他,那會造成一種奇怪隔閡感的)。但是本片中,伊萊莎從未教過神秘生物「自己叫什麼?」,甚且也不曾替神秘生物「命名」(上述這些情節,都是此類故事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橋段,透過命名的確認,深化彼此的情感鏈結),本片卻直接跳脫了這層束縛,直接到了深化的層次。(關於命名這點,可以比照另一部奧斯卡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許就更能體會戀人間命名的重要!所以我們總會發明各種小名、暱稱來呼喚深愛的對方)。


因為擺脫了這層命名的世俗文化傳統,讓這段感情徹底地超脫於世俗的框架了,並且是戲裡(片中這段感情)與戲外(跳脫命名系統的箝制)皆然的一種真正超越語言的存在!當然,少了命名系統的符碼,也代表著,這段感情不僅限於兩人間,而是普世的,所有人類皆然的一種情感渴求!―― 我們的靈魂永遠在渴求另一個能夠超越語言、文字而依然流暢溝通的soul mate。


然後,史崔克倫最後講的那句話,更有趣:「你的真的是神!」似乎也狠狠打臉了自以為高科技又無所不能的人類呀!自尊自大到連神在眼前,也依然盲目著信仰自身的妄大!這是何等的諷刺與謬識!


雖然我替本片說了這麼多好話,但是,實話是看完後,我還是有點失望的,畢竟她入圍了奧斯卡13項大獎,我對她的期望是更高、更多的,但顯然也沒有呀,讓我多少還是有些期望落空的,不知道她為何能夠入圍奧斯卡13項大獎,甚且贏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


在我看來,還是過譽了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羊男的迷宮》一片,更像導演的代表作。)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