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Rady (睿導)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在慾望的海洋裡求生

已更新:2022年7月19日


19世紀初,美國麻州外海的小島南塔克島是個傳奇所在地,因為人們發現了鯨魚身上的油脂可以點燃油燈,腺體可以製作香水,而鯨魚的骨頭可以用來製作家具,甚至女性身上的束腹也都來自鯨魚,因此鯨魚是那時最重要的經濟生物,牠們讓歐洲跟美洲的陸地「一片光明」。


南塔克島上的島民因為捕鯨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也讓這個島上的島民有著莫名的驕傲,他們戲稱非島民為「內陸人」,帶著輕蔑的口吻。一般的島民尚且如此,那些優秀的、流著航海世家血液的後代則儼然是島上的「貴族」階級了。


歐文・契斯就是來自大陸的「內陸人」,雖然捕鯨技術優異,彪功顯赫,但是因著缺少「島民」的血統認證,而只能擔任大副一職;而這次擔任船長的是航海世家波拉德家族的子嗣:喬治·波拉德。喬治沒有實際的航行經驗,只是因為家族都是船長,也是船商的股東之一,自然「繼承」了船長一職。兩人要一起帶領著艾塞克斯號的捕鯨船再創奇蹟。


年輕氣盛的歐文對這個一無所知卻自信十足的船長喬治自然是一整個不屑,而喬治也看不上這個平民階級的大副,兩人的摩擦讓最初的海上行動更顯艱難。


兩人唯一的共識就是趕快獵補足夠多的鯨魚,帶著2000桶的鯨油返鄉,這不只是實際的「金源」,更是代表榮耀與自尊的任務!


但是隨著大量捕鯨船的橫行,原海域的鯨魚越來越少,為了獵補更多的鯨魚,船長與大副第一次有了共識,決定航向赤道以外的「未知海域」,因為他們聽說那裡有多的獵不完的鯨魚,只要他們能夠幸運地躲過一隻傳說中的大白鯨的追殺,他們一天就足以獵取到3000桶的鯨油!


這個數字太過誘人,於是不顧船員的抗議,艾塞克斯航向了無人觸及之地。但他們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鯨攻擊事件……


艾塞克斯覆沒,船員一個一個罹難,最後在海上漂流了九十多天後,有幾個人奇蹟似地生還了,但生還者對那次任務以及殘海餘生記卻絕口不提,諱莫如深。


直到三十年後,一個新興作家赫曼·梅爾維爾找上了至今唯一仍在世的艾塞克斯號倖存者湯米·尼克森;在赫曼的不懈追問下,尼克森終於開口說出了這個壓在他心頭一輩子的恐怖祕密……


本片改編自兩本書,一本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鉅作之一:赫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另一本則是歷史學家兼作家拿塔尼爾·菲畢里克的《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原文直譯為:《海洋之心:捕鯨船艾塞克斯的悲劇》。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根據19世紀初期在太平洋與大西洋海域活躍的一隻「殺人抹香鯨」莫卡·迪克(在《白鯨記》一書中,牠被更名為莫比·迪克)以及1820年被莫卡·迪克攻擊沉沒的船難生還者歐文·契斯的海上漂流餘生記的口述,再加上梅爾維爾自己在捕鯨船上的真實生命經驗熔冶出來的海洋文學鉅著,書中對於捕鯨業鉅細靡遺的描述,與船上生活的真實細節,讓這本小說除了戲劇性的張力外,也多了些歷史紀錄的價值。


因為海洋史上第一次紀錄到有會主動攻擊捕鯨船的「抹香鯨」,因此莫卡·迪克在當時可謂惡名昭彰,是補鯨人的夢魘,光是在當時居然有人為一隻海洋中的「獵物」命名,就可以想像牠特殊的「身份地位」。這隻抹香鯨在1938年在智利的外海被獵殺了,死的時候,身上還有19隻的標槍;當年這件事還登上了報紙版面。


以上是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實背景資訊的介紹。





本片是大導演朗・霍華的力作,朗導已經無數次證明了自己的才華與天份,拍過各種題材,大多是叫好又叫座的。朗導在跟克里斯·漢沃斯合作《決戰終點線》時,從克里斯手上拿到這個劇本,之後便愛不釋手地投入了這個故事的改編與創作。


《白鯨記》並不是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所以當21世紀再次重拍這部片時,勢必要融入這個時代的精神: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簡稱環保議題)。(男主角之一的班傑明·沃克:「這個故事探討了三種關係,人類與人類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與自己的關係。」我覺得這是對這個故事很好的說明。同時也對這位演員的慧敏有了更深的印象。)


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是本片的主軸,我想很多觀眾跟我一樣,在觀影過程中,其實並不希望片中的「海洋之心」大白鯨被獵殺!(原著中,最後斷腿船長終於如願獵殺了莫比·迪克),甚至有一度我是站在大白鯨那裡的,覺得牠就該殺了這些不斷在迫害牠的同類的人類,一點也不可惜。


可是,矛盾的是,在那個時代,人類的文明的確需要鯨油來繼續「照明」呀!這是一個文明的兩難。時隔近兩百年,這樣的兩難處境再次迫近在每個人類的面前:如果那時的人類只是獵取鯨魚來創造文明,那現在的我們可說無所不掠奪了:我們每天所耗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氣;我們每天所消耗掉的食物、資源;我們每天所砍伐的森林樹木;我們每天所破壞自然生態,等等;甚至鯨魚已經瀕臨絕跡到我們需透過法律來讓這個物種存活的地步!歷史只是不斷在重復自己呀……


影片的結尾,創作者給了我們一個人與自然關係可能共存的想像空間。但這種想望畢竟太過美好了!


我個人挺喜歡這部電影的,看得很投入,也很震撼,但是礙於篇幅,總覺得他還是少了些更深刻的東西,比如:那時一出海就是一、兩年的海上生活,船員是怎麼克服心理壓力的?又怎麼打發海上生活?又比如:在小船上漂浮90多天的船員是怎麼跟心理壓力相處的?怎樣的意志可以讓他們撐到「苟活」下來的?這些電影似乎都沒挖的更深刻,讓我覺得甚為可惜。但已不失為一個佳作。(PS:劇組真的有請到一個在海上漂流七十多天而存活下來的求生專家來當顧問喔!)


我個人最喜歡的部份便是片中那隻巨大的白鯨,雖然他從頭到尾沒有清晰的形象出現(甚至不是白色的),但牠無疑是所有人類慾望的象徵―― 所有人都在追逐牠,直到被牠反噬為止!我的佛學老師梁寒衣講過:「要擁抱慾望,就不要怕被火燒,要嘛就甘心去擁抱它,要嘛就徹底遠離他,怎麼可能希望擁抱火柱而不被燙傷呢?我們所慾愛的,遲早會反過來灼傷我們。」這便是生命的真相之一。


是呀,我們都看過義無反顧死命撲向燈火的飛蛾,但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那一隻隻奮不顧身、投身向火的飛蛾呢?我們豢養的慾望便是一個熾燄構成的黑洞,我們一次一次地接近它,以為在擁抱希望與幸福,卻不知不覺被捲入其中,如果真能甘之如飴,倒也無妨,怕只怕被燙傷了,還是要繼續投身其中呀,焚心以火不就是如此……


而這不正是大多數人類生活的寫照嘛?

29 次查看0 則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