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Rady (睿導)

【白日夢冒險王】-- 你準備好啟程了嘛?

已更新:2022年7月21日


本片大概算是2013年年底聖誕檔唯一強勢上映的劇情片吧,因為聖誕這個檔期通常是屬於死小孩的家庭片或者是科幻類的動作片,要硬擠進這個檔期的文藝片泰半要真的很有能耐!據說本片在美國的聲勢浩大,完全擺脫一般文藝片的格局,一付強勢邁向票房冠軍的洶洶氣勢。


當然,它的預告本來就很吸引人,能把一個普通的「勵志片」結合這麼多的動作戲加上特效,還能合理化,我想,已經很有誠意了。


故事講述華特這個普通平凡的宅男上班族,他任職於一本「Life」雜誌,做著卻是裡頭最冷門的部門 —— 照片檔案室的經理,專門管理照片。華特的生活乏善可陳,他已經42歲了,卻仍孤家寡人一個,連交女友都不知從何下手。他最大的困擾在於,他太「宅」於自己的世界了,而且是腦海裡的世界,他非常常作白日夢,在白日夢中,他可以變身成為救美的英雄,或翩翩風度的調情高手,或妙語如珠的幽默白領,不管何者,總之就不是現在這個現實生活中的蠢樣子……


終於老天為他平凡的生活打開了一扇迎向世界的窗,一個他可以逃出日復一日單調乏味生活的契機,因為工作十六年來,第一次他找不到雜誌的封面照,於是他便展開了一場人生從未有過的冒險,終於在中年時,為自己的夢想勇敢地活了一次。


本片是班史提勒第五度自導自演的電影,看到他自己是導演時,我很驚訝,雖然我隱約知道他當過導演,但沒想到這部戲會是他的風格。當然,也因為如此,我也就理解了片中某些我個人覺得不夠「純熟」的地方,意思是,這部片可以更好,但因某些東西,讓他只停在了現階段的level,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結局(有點爆雷,不想知道結局的,請跳過下面這一小段),那個結局毫無意外,跟我猜想的一樣,那張底片是「可想而知」的結果,而我寧可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秀出那張照片。


片中有許多這種小細節,可以看出導演還不是一個殿堂級的導演,當然,能有這樣的成績,其實已經很棒了。我只是站在更挑剔的立場而言,覺得它可以更好。另外,本片改編自短篇小說,1947年曾拍成過電影。


看完本片至今,我仍是一個很複雜的心情,因為我有點困惑,困惑的原因是,我可以理解它真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甚至我知道它激勵了不少人,我也相信有的人可能會因此有了某些動力,可能終於找回了那份「初心」,勇敢地去追尋自己年少的夢,或重提勇氣之類的。


我完全理解本片可以在面臨中年危機的人群中間產生巨大的共鳴,意思是,大多數的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無奇的,加上一份作了十六年的工作,我想絕少數人可以繼續維持熱情,工作大概只剩「維生」的意義了。而進入社會大學後,人本來就是走在一條不斷妥協、不斷丟棄自己夢想的道路上,人生的籌碼越來越少,能跟歲月搏鬥的本錢越來越少。最重要的,我們的勇氣越來越少,開始越來越接受自己可能就是這樣平淡無奇地過完一生的事實了,這時一部電影出來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只要你勇於追求,你的人生還是可以不一樣的!」


於是片中的華特鼓起勇氣逃離了,做了人生第一次的叛逃,逃離了工作,逃離了生活,去體驗他從未體驗過的那些人、事、物,去體會什麼才是真正的「活著」。


事實上,片中有一個我至今想起仍會感動的畫面,預告中也有出現,就是華特去爬喜馬拉雅山,入山前,原住民用樹葉刷過他的臉龐,那個動作,那個表情,彷彿在告訴你:「這就是活著的感覺!感受他,此刻,當下!」


不知為何,我總把這個鏡頭跟「活在當下」連在一起,大概因為呼吸是人存在的基本條件,那個動作彷彿在告訴你:體驗呼吸,感受呼吸,同時感受活著……


好了,這些都很感人,但問題來了,它給了一個烏托邦,之後呢?我的意思是,這種感動畢竟只是一時的,你可以借一部電影喚起人們繼續追逐夢想的勇氣,非常棒,但,我想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還是會在一周(可能更短的時間!)後繼續困在自己的生活中,繼續不滿意自己的生活,然後呢?


他們就是一群過著雞肋生活的人,但他們也無處可逃,片中的華特有了一趟改變生命的旅程,但處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怎麼可能只因這趟旅程就改變了呢?更遑論,連踏上旅程的「可能性」都闕如時……


這便是我困惑的地方,我的意思是,為何不教他們一個「生活很好」,即使你不用去作特殊的冒險,你還是可以安然於自己生活的結論呢?


我一直記得我的佛學老師梁寒衣居士強調的(大意如下):「一趟旅程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我們走了多遠,而是我們的心靈走了多遠,而且無論如何,所有的旅程都是回歸自心的旅程!」


其實,人活著,就是一趟旅程,一個從生到死的旅程(當然,佛、道教還有從死又生的延續性旅程),即使不須特別的「冒險」,我們的內心每天都還是可以有著豐富的旅程,我們可以在公車上隨著巴哈的音樂遨遊巴洛克風光,可以看著手機,知道紐約的最新藝術展,可以讀著某本小說,進入一個個虛擬的時空,其實,旅程永遠不在外面,而在我們內心!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就是在走一條「回歸內心」的旅程,我們這一生不需要去到南、北極,不需要看到極光,不需要登過喜馬拉雅山,但我們這一生必須回到過自己的本心,必須見到過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所有這些外在旅程(不管是實際的旅遊,或者我說的心靈旅程)都只是一個個的路標,都是讓我們慢慢看清楚那個指向「本來面目」這個終點站的指引,我想,那才是我們應該要冒險去探索的「密境」,因為我們絕對需要足夠的勇氣去探索他,他的黑暗與艱險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問題是,你準備好啟程了嘛?


最後,我要回到本片的結局,當男主角找到那張照片時,這個動作彷彿在告訴我們:「答案就是自己!」是的,不論是平凡或冒險、精彩或平淡、徒勞或悟覺,這一生所有的答案一直都在我們自身身上!而唯有想追尋這個答案的慾望,我們才可能真正地啟程呀!


下面收錄《生活》(Life)雜誌的座右銘: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翻譯如下):

開拓視野,突破萬難,

看見世界,貼近彼此,

感受生活,

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25 次查看0 則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